back

创新科技力量,青云赋能建筑实现智慧“低碳”

城市是“双碳”目标实现的最大应用场景,智慧城市在带来城市治理高效、居民生活便捷的同时,也通过城市的数字化实现各种生活场景的节能减排。

近日,在青云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媒体沟通会上,记者了解到青云通过“云、网、边、端”一体化的架构设计,实现建筑内所有用电设备和系统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赋能建筑更加节能高效、智慧低碳。

挑战,节能建筑不节能

如今,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双碳”战略全面展开的强有力抓手。去年住建部发布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将于2022年4月1日起实施。《规范》要求,将碳排放的计算作为新建筑建设中的强制要求,全国城镇的绿色建筑覆盖率达到70%。

青云科技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总监胡加友认为,目前智能化建筑要做碳减排、碳达峰有四大现实难题没办法回避。第一,数据分散。建筑系统复杂,包括能源应用、弱电智能化、强电等诸多子系统,整个管理系统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第二,节能建筑不节能。建筑领域的节能很多是措施节能,并没有设置具体的节能目标;第三,高用能并不等于舒适性。比如五星级写字楼一般在夏天把温度调到很低,高用能和舒适性并不能完全划等号;第四,节能和发展的矛盾。既要发展这座金山银山,更要节能这座青山绿水。

基于现实需求,胡加友介绍了青云通过结果导向,设计出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方案,赋能建筑实现更加节能高效。

创新,打破数据孤岛

“由于建筑整个体系比较复杂,长期以来数据孤岛的管理状态一直存在。”胡加友认为,第一步要解决的就是信息化,通过建立可溯源的能源监控管理体系,知道能源用在哪里,比如灯、冷暖,还是日常其他用能,清楚的知道能源消耗在哪里。

可溯源的能源监控管理体系建立后,把耗能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在使用者面前,结合做一些数据化分析、合理性分析,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做建筑的复合预测,包括数据挖掘、能耗管理模型等。

基本实现的技术路径,胡加友介绍,首先对所有数据获取后采用AI分析、曲线分析,分析完后反向结合用户对于目前方案的舒适度、感官度的调查,进行深度优化。优化实践后,再次输出一个新的场景化解决方案进行调整。

“经过两三轮后,基本可以做到用户对于环境的变化是无感的”。胡加友介绍,所谓无感就是用户在进楼后,不会感受到多冷或者多热,一个舒适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通过青云所提供的方案,把建筑建设成为舒适、高效、低能耗的环境。

实践,构建“云、网、边、端”一体化

具体实践如何?胡加友除了透露青云在这一块的核心能力——即通过“云、网、边、端”一体化架构设计,青云边缘计算平台可以连接建筑内所有用电设备,实现可管可控,再利用青云物联网平台能力,把照明、通信、暖通等各个独立系统打通,实现全域数据的互联互通、自由流转,做统一化规范使用。

青云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架构图

“实现数据孤岛打通后,通过各类PaaS组件和智慧化思维,就能给各种上层应用,包括节能思维、管理思维、应用思维,甚至个性化场景,做统一控制管理和调试。”胡加友介绍,青云在江苏某地一个政府办公楼实现了双碳应用,做到了碳足迹的呈现,包括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在做完智能化的控制后,能源账单目前减少了接近15%,客户运营效率和整个能效得到很快的改变,感官度也明显提升。

此外,在河北某校园,青云通过物联网和其他的管控手段,降低了学校的碳排放量。通过精细化管理方式,让学校的整体能耗和电费支出缩减。通过整个能耗管理,目前该校用电量下降15%,碳排放减少10%。

“云之基石,自由计算。”胡加友说,青云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让双碳能落地可行,能帮助用户先行一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