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快进键”的个体行动:
个人碳账户普惠绿色低碳生活
作为全球气候系统中重要的活跃因素,水资源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巨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正加剧水资源短缺。为应对气候危机与水资源短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行动在我国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其中,针对个人减排推出的碳账户,尤其引人关注。
个人碳账户是用数字化手段将消费者践行绿色低碳生活产生的碳减排情况记录到个人碳账本中,帮助企业和居民算清“碳账”。收集个人绿色低碳活动信息转化为碳积分,随后用于兑换权益,是目前个人碳账户的普遍用途。个人碳账户的出现,有助于提高民众节能降碳意识,倡导培养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公众参与减污降碳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碳账户受到不少追捧。2022年,广东、浙江、四川、湖北、上海、北京等省(直辖市)陆续推出包括个人碳账户在内的碳普惠措施,碳减排正式进入个体时代。
个人碳账户到底能带来什么好处?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解释与应用。以北京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绿色生活季”小程序为例,在外卖平台选择“无需餐具”可获得45.72克减排量,每骑行共享单车1公里可获得250克减排量,通过指定渠道购买绿色家电并投入使用,最多一次可获得375千克减排量。通过个人的绿色积分账本,积分可以兑换电影票、甜品礼券等。以甘肃银行上线的“碳积分”账户为例,围绕日常高频次的低碳场景,通过记录和量化用户的节能减排行为,按照“多场景—获积分—兑权益”的完整闭环,鼓励用户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积累个人碳积分。当个人碳积分累计达到一定数量,用户可用碳积分兑换支付立减金、免息券、助农产品等。
鉴于每个平台碳减排的标准不同,2022年,中国节能协会发布《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个人碳减排激励管理规范》团体标准,首次以标准的形式,较为系统地回应了个人碳减排激励遇到的挑战和难题。该标准由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提出,30余家产学研单位共同参与编制,对全社会推动个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